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类科技-产业综合体。它将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主体在空间上有组织地相对集中起来,促进这些主体建立起各种相互关係。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迅速促使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基本介绍

中文名: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外文名: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类型:科学园、技术城和高技术加工区基本任务: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等代表:美国硅谷等学科:建筑学

发展历史

(一)起步阶段从1948年第一个高技术区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高技术区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分布地域较窄。1951年出现在南加利福尼亚硅谷地区的斯坦福工业园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誌,并成为日后全世界高技术区建设的成功典範。但那时斯坦福工业园占地仅0.2平方公里,为企业自发集聚形成,*干预很少。之后,美国又陆续出现了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等高技术园,推动了美国兴建高技术园的第一股浪潮。受美国的影响,当时其他西方已开发国家对建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它们把兴建高技术区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英国是西欧建立高技术区最早的国家。1970年英国在剑桥大学的圣三一学院的0.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剑桥科学园;法国于1969年开始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日本在1963年也开始建立筑波科学城,成为当时建有高技术园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应该说,在这一时期,世界範围的高技术区都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较少。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仅有20多个高技术区。这些开发区都位于西方已开发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二)高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世界高技术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持续至今。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到能源危机、军事订购契约锐减等冲击,经济呈现严重衰退。而硅谷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却以技术为导向继续实现产值增长。8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复甦经济、重振国威”的热潮,建设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各地方*实现经济复甦的重要手段,其兴建数量日增夜涨。其他已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都纷纷仿效,再加上世界信息科技革命引发的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全世界各国家都加快了兴建高技术区的步伐。高技术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1985年,美国有35个州制定了高技术产业发展计画,兴建了一批高技术区。1986~1990年高技术区增长达到了最快速度,5年*新增198个,到1997年总数达到了398个。1984年英国成立了高技术区协会。到80年代中期,英国的46所大学兴办了近20个科学园,1987年发展到33个,2000年更发展到53个。联邦德国于1983年11月才在西柏林创建了第一个高技术区,至1997年德国高技术区已达到106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在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起高技术区。至1997年法国已有30多个高技术区。日本在1985年起不断扩大筑波科学城的规模,并积极吸引私营研究机构入驻。其后又兴建了关西科学城、广岛科学园、熊本科学城等。至1997年共兴建高技术区104个。此外,义大利、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也陆续出现了大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不仅是已开发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开发中国家也兴起了建设高技术区的热潮。亚洲地区有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大田科学工业园区、光中技术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技园,印度尼西亚的瑟蓬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科学城、古尔风科学城,泰国的曼谷科学园,马来西亚的关丹石化工业城等;拉美地区有巴西的圣若赛多斯坎布斯技术园、里约热内卢生物技术园区等。这些高技术区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新兴科技,依靠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扶植,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国家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的基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促使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迅速居于世界前列。目前,全世界高技术区已达到1 000多个,分布在48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其中大部分仍处在已开发国家和地区中,但开发中国家已积累起兴建高技术区的经验,加上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高技术区在全世界的分布面将会进一步扩大。

类型

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分为3种形式,即科学园、技术城和高技术加工区。下面就科学园、技术城、高技术加工区和高技术地带作简要说明。

科学园

科学园又叫科技工业园,是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形式,也是最盛行的形式。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鲁格和古尔德斯坦对科学园的定义是:“科学园、技术园或研究园,是一种实业园,园内主要企业的基本活动是研究和(或)产品开发,而不是製造、销售和其他实业功能。园内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是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园主要是为加强大学与工业合作而发展起来的空间形式,世界上的大多数科学园都靠近大学发展。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是在史丹福大学旁边建设的斯坦福工业园,它是由史丹福大学特曼教授构想并规划建设的“对大学和地方工业都有利的社区”。科学园与一般工业园区的区别是它不仅靠近交通线(如公路两旁),而且毗邻研究性大学,便于发展大学与工业的联繫,我国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中关村)可归属于科学园类型。

技术城

技术城概念来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通产省提出的技术城是指在大约2 000公顷(折合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衡地发展产(尖端技术产业)、学(研究机关)、住(居住区)而形成的城镇。20世纪90年代石井威望提出技术城是产(积体电路及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产业)、学(工科大学及民问*研究设施)、住(建设舒适的城镇)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扎根于技术和文化的、崭新的城镇建设。技术城和科学园的最大差异在于技术城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田园城市形式。在九州大分县建设技术城时提出了“大区散布型”、“工农并存型”和“人才培养型”3条原则。日本的技术城渊于1963年开始建设的筑波科学城,筑波就具有产、学、住3种功能,只是筑波以研究为主。另外,其他国家出现的科学城(或科技城)也是以城市形态出现的,也可归属于技术城类,如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岛科学城。

高技术加工区

高技术加工区是出口加工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兴加工出口区,以*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代表。其发展与*贸易区的发展有关。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国际机场建立的以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区,获得了可观的成效。继香农之后,波多黎各的马亚圭斯(1962年)、印度的坎德拉(1965年)也相继建立起出口加工*贸易区(港),我国*的*、楠梓和台中也建立了三个出口加工区。在发展出口加工业过程中,需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1979年于*新竹市建立了高技术加工区,这是第二代出口加工区,其发展方向是培育研究与开发能力,逐步向科学园转化。我国深圳科技工业园系模仿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模式建立的。

高技术地带

高技术产业带一般呈片状或带状布局,分布面积较大,如美国的硅谷占地450平方公里。高技术产业带是一种高技术综合体,它是由若干科学园及大量独立的高技术公司受区位优越环境的吸引,自发地在地理上聚集而形成的,如美国波士顿128公顷高技术产业带,加拿大北硅谷、英国苏格兰硅谷等。

选址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选址,大致可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已开发国家利用本国科学技术的优势,在本国智力密集的城市区域设定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另一类是开发中国家和地区,在具有一定科研基地的城市区域,依靠各类优惠政策,吸收国外先进和适用的科学技术,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经济繁荣。

布局类型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布局类型大体有下列3种。(1)围绕历史悠久的智密区规划建设高技术园区(如科学园等)。这里基础条件好,起步快,竞争力强。如美国的波士顿“128公路”技术园区是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依託建立的,剑桥技术园是围绕剑桥大学建立的。我国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和刚起步的天津高技术园区也是这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高智密区是高技术园区的摇篮。(2)围绕新建智密区创建高技术园区,这种规划式园区投资大、起步慢,如日本经过20多年才建成了筑波科学城。(3)规划建设移植式高技术工业园区有两种形式:①利用已有城市和智密区的基础,在其附近移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生产、科研、居住三结合的联合体,建立与旧城相对独立的科技工业园区;②开发中国家在沿海口岸地区筹建大学、科研机构,并吸引外资开发高技术产业,并逐步形成科技工业园区。